園林綠化喬木、灌木的修剪養護管理
一、松土除草 要使幼樹能有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必須要及時進行松土除草。
雜草是幼樹的大敵,它生長快、生命力強,能很快地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養分,使幼樹長不好。所以除草要及時,越早越好。
除草的同時為了有利于根系的生長必須要松土。松土可以減少土壤里水分的蒸發,松土時要注意靠近根部的地方要淺些,防止損傷根系。苗木和幼樹階段要勤除草松土,等到長成大樹就可以少些。松土除草的同時,還必須做好塑根培土工作,特別括風下雨之后,一定要及時檢查,把被風括倒的幼樹,立即扶正,培土踩實。
二、澆水施肥 水是植物生長的“命根子”,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水,蒸騰作用更需要大量的水分,澆了水可以使根和土粒貼得很緊,容易吸收土壤里的水和營養。所以水少的時候要澆水,可是水太多也不好,影響根系呼吸,甚至爛很,因此就要及時排水。
新出土的幼苗,根系不發達,要經常澆水,促使其生長;新栽的幼樹,根系和枝葉在起苗、運輸過程中都會受到損傷,所以要經常澆水,使其恢復生長。夏天,是植物生長發育的高峰,又是蒸騰作用最強的時候,所以要及時澆水。據測定經常澆水的幼樹比不澆水的幼樹生長要快2~3倍??傊?,當年生的幼樹要經常澆水,等到長成大樹后就可以少澆或不澆水了,因根系向土壤深層發展,能吸收到地下深層的水分了。肥是植物生長不可缺少的,俗話說:“莊稼一枝花,全靠肥當家”。沒有足夠的養分樹木很難迅速成長。因此,對校園里種植的用材樹種、經濟樹種、庭園樹木更應施肥。肥料要以有機肥、氨肥為主,適量施用鉀、磷肥。
在學校營造小片林地上間種綠肥是個好方法。綠肥的產量高,肥效大,花工少,成本低。綠肥的根系發達,扎根深。如首著的根可深達5米。它們能把土壤深處的養料吸收上來。另外,綠肥根部大都生有根瘤菌,它象一個“天然肥料廠”,能吸收空氣中的氮氣制造成氮肥。象豌豆等綠肥,一畝能產10千克氮肥。等于施用硫酸銨50千克。綠肥腐爛后,有15%有機質,經過微生物的加工可變成肥料供植物吸收,還可以改造土壤,使土壤結構松軟,有利植物生長。
三、缺苗補植 樹木種植后,往往因為栽植的技術有缺點或因天氣干旱、水澇、病蟲害或鳥獸的危害,造成幼樹死亡。因此經過一個生長季節以后,必須檢查校園里幼樹的成活狀況,如果發現死的幼苗就要進行補植,否則就會影響校園綠化的統一布局。小片林木補植要用同樣的樹種,挑選健壯的苗木,按照原來的栽種密度種植。校園零星栽種樹木或行道樹補植時,要選用樹齡和原來相同的樹種。一般仍采用挖坑植樹法。
四、除孽修枝 不論是孤立栽植或是群栽的樹木,常會有樹冠過大,枝條過多等現象,因而影響樹木的生長。為了使樹千通直、圓滿、迅速的生長,需及時對幼樹進行除孽修枝工作。除孽可在苗木栽種1~2年后進行,主要是除掉靠近地面樹干基部長出的許多萌生枝條,確保直立主干的生長。
幼林修枝主要是除掉妨礙樹木正常生長的側枝,把養分、水分充分集中供給主干生長;同時修枝還能改善林木的通風透光條件,使林木生長更旺。
樹木的修剪要根據種植目的和不同樹種進行不同的修剪。修枝時間一般在側枝生長影響主干生長時開始。針葉類植物在栽植后5~6年,闊葉類植物在栽種后3~5年,便可進行修枝。修枝強度應以保持一定的“冠高比”(樹冠長度與樹木高度之比)為標準。如:楊、刺槐、榆樹等,樹高達3~4米時,“冠高比”為3/4;樹高5~7米時,“冠高比”為2/3;樹高7米以上時,“冠高比”為1/3。松類的“冠高比”應大些,在幼林階段,不低于3/5。修枝時應注意不要修得過早和過多,提倡少修勤修,否則會影響幼樹光合作用的進行。也有些樹種不需要修枝,如龍柏、雪松、鉛筆柏、偃柏等。